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珠峰营地有我们的科学家 万钢:奥运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在珠峰成功点燃奥运圣火火炬,这是中国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献,是奥运与科技又一次最完美的结合。珠峰今天上午的风速是18米/秒,温度是负26摄氏度。低压、缺氧这一些因素,都很不利于燃烧,在这样的条件下,能不能把火炬点燃,在点燃之后,点着的火炬的火焰能不能被电视画面体现出来,这些都是科技奥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2008年5月8日,科技部部长万钢

  5月8日上午9点17分,就在珠峰火炬成功点燃的那一刻,北京市科技奥运办公室的梁苏磊把短信发给了远在珠峰大本营的火炬开发团队的战友,向他们表示了最衷心的祝贺。5月1日,她才从珠峰大本营回到北京。她与火炬研发队的人员一起,在那里工作了近半个月。应该说,那种喜悦只有他们才能如此深切地分享。

  自2006年1月,北京奥组委正式委托航天科工集团进行珠峰火炬研制起,奥运火炬研发团队三上珠峰,他们是所有团队登峰次数最多也是最早的。“2006年9月,他们第一次到珠峰大本营时还没这么多这么好的帐篷。”小梁说。2007年5月9日,也就是一年前,珠峰火炬试燃成功。其间,又去漠河进行了低温实验,进行更加细致的调整。今年3月份,火炬研发队就开拔到了大本营,由13人组成的科研人员团队一直驻守到现在。他们除组装火炬、进行火炬等设备的交接工作外,还对登峰的火炬手进行火炬使用方法、操作的流程以及维护的培训。

  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非常骄傲地对记者说,根据整个工作安排,火炬研发人能在6500米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但4月28日,科研人员高炳欣和刘杰来到7028米的珠峰营地,进行第一线的技术保障和维护。“这对非登山队员的身体来说是个挑战。7000米高处有我们的科学家,科研人员为这次珠峰火炬传递成功作出了艰苦的努力。”马林说。

  在马林眼里,他们很可爱。作为研发人员,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展现了很好的精神风貌。

  据马林介绍,奥运火炬在珠峰这样的高度燃烧,技术上是有很多困难的。火炬燃烧本身的技术问题,在2005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七大类22项要求。自从7年前北京申奥承诺奥运圣火将到达珠穆朗玛峰,研究的重点就明确为怎么样才能解决火炬在珠峰面临的低压、低温、缺氧、强风等极端条件下的燃烧技术难题。为此,北京奥科委组织了奥运珠峰火炬技术论证会,提出了火炬在珠峰燃烧应达到的七大类22项指标。

  2006年初,奥组委正式委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负责珠峰峰顶火炬燃烧技术攻关工作。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奥运专项及北京市科技计划奥运专项的支持下,根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地面手持火炬研制技术方面的要求,航天科工集团火炬研发部团队通过努力,完成了火炬燃烧系统的研制,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奥组委的要求;同时,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包括预混与扩散火焰相结合、气相稳压、采用丙烷燃料、利用燃料流动高效回热及采用整体无缝耐高压铝瓶等5项创新点;此外,根据奥运火炬珠峰登顶测试计划,围绕攀登珠峰、电视转播和低温、低压、大风下的点火、稳定燃烧技术等几个维度的工作目标,特别是考察奥运火炬样品人活动环境摄像背景五要素的交互适应性,珠峰火炬试验团队于2006年9月,带着初步研究成果到珠峰大本营进行了第一次实地环境试验。

  2007年3月至5月,他们与国家体育总局、西藏自治区政府、奥组委、中央电视台、中国登山协会、国家气象局、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等单位一同进行了奥运火炬珠峰登顶测试,历时两个月,圆满完成了测试任务。

  测试根据结果得出,焰火剂固体火炬、固液火炬、珠峰火种灯、高原火种灯、引火器和火炬盆均达到了预期要求,具备了参加2008年珠峰火炬展示的条件。科技部部长万钢称赞了祥云火炬中“最关键的”引火器,介绍说该引火器可以在零下40摄氏度、0.3个大气压的条件下抵御12级大风。马林则和记者说,3次测试,每一次都有调整,无论是在火苗、火型以及颜色等等诸方面,都力求可靠和完美。据介绍,为此,他们的燃料配方调整了几百次。

  三上珠峰、全程跟踪“珠穆朗玛峰环境下奥运火炬传递技术探讨研究”项目的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用“完美”来评价圣火在珠峰的点燃。

  非常巧的是,5月8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有关科技奥运的新闻发布会,同在北京朝阳门大街的奥运新闻大厦也在召开新闻发布会。

  这边的万钢部长在开会伊始就表达了他的兴奋心情。他说:“这是中国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献,是奥运与科技又一次最完美的结合。”他说,我们对这些科学技术人员默默无闻地为这次成功登顶所作的创新和贡献表达敬意。

  那边的北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王惠则表达得更为感性。她说,当我看到奥运圣火在珠穆朗玛峰点燃的那一刻,我和我的同事激动得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奥运圣火登上珠峰需要克服每个方面的困难,包括技术方面、外因和其他因素,可以说,圣火成功登上珠峰不只是中国的奇迹、奥运的奇迹,同时也是世界的奇迹。

  曾经与火炬开发团队并肩作战的梁苏磊则说,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觉得这很平常,但在我们看来,它的确太完美了,你看黄黄的火焰多好看啊。我们的科研人员真是太不容易了。记者看到闪现在她眼中的泪花,这慢慢的变成了她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